李林池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07-22 12:38:58
应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支出范围和顺序;不断完善管理方式,加强对重点控制支出的管理;改革完善行政成本核算体系和行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应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一方面可以减员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长期降低行政成本奠定基础。政府机构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在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把应交给市场来调节的领域交出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调整政府机构,理顺职能分工。机构设置要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尽量做到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管理部门、政务管理部门的数量平衡,实现宏观层次上的高度综合。同时,认真研究、探讨我国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扁平化的可行性。当前,经济的市场化、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的现代化为行政结构的扁平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而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实行扁平化结构也是大多数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据目前对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地方行政层次为二、三级的占67%,超过三级的只有21个国家,占11%。行政机构的扁平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信息失真程度,避免官僚主义,还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更可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完善预算分配方法,强化预算约束
合理确定财政支出范围和顺序。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是以合理的财政支出范围和支出顺序为前提的。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财政支出应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支出顺序应首先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经费需要,而不是不顾现实需要,简单地一味强调压缩。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扩大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逐步将各级次预算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编制综合预算,编制多年滚动预算。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规范支付操作程序,逐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范围。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范围,规范操作,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对现行所有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符合税收性质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改革,进一步规范税收与政府非税收入的关系,逐步以税收的形式替代收费管理。全面开展财政支出效绩考评工作,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合理调整各级政府间事权、财权,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基层行政单位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其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
创新支出管理方法,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加强对重点控制支出的管理。在各地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加快重点控制支出如人员、车辆、会议、电话、网络、接待、出国等项目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将一些地区积累的经验大力推广。
具体来说:一是完善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机制,控制人员支出不合理增长。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是各级财政部门编制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财力状况是制约编制增加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人事部门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银行才能开设账户并发放工资。而机构编制部门在审核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时应充分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二是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的货币化改革。对暂时不具备货币化改革条件的地区,应对车辆配备和购置实行统一管理,要严格车辆的编制管理,按照规定标准配车,防止单位自行购车和超标准配车;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降低公务用车的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益。三是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简化会议形式,压缩会期和人员,全面推进定点办会,鼓励实行无住宿会议,推广财政部门派员驻会制度。与此同时,对会议费的支出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明确接待范围和标准,严格公务接待审批程度,推广定点接待制度和接待公示制度。加大对接待费管理和控制,防止超范围、超标准接待。五是在电话费管理方面,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移动通讯工具货币化改革;对办公电话费,推行电话卡制度,定额包干,超支不补。
加强行政单位楼堂馆所管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要坚持效用和务实原则,坚决杜绝贪大求洋的不正之风。对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规模、占地面积、装修及设备标准、项目工程造价和资金来源要严格控制。现有办公楼已经达到标准的,一律不准改扩建或购买办公楼。对确需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要严格报批。加强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防止豪华装修。
清理政策外津贴补贴,统一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规范收入分配。清理政策外津贴补贴,统一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不仅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政府行政支出行为、深化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完善行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推动绩效行政管理工作开展
一是改革完善行政成本核算体系。加强行政成本管理、监督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是研究制定行政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运行成本的开支项目和具体标准。在此基础上,核定行政政法单位的预算定额,使预算分配符合行政政法单位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
二是完善行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支出的绩效评价在我国也渐成发展之势。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所以现阶段建立科学完整的行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有较大的困难。
近期可以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第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如公检法司系统,公检法司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保持社会稳定能力的重要体现,公检法司支出的绩效,最终的目标就是社会安全程度,而社会安全程度指标我们可以采用发案率、查处案件数,以及一些居民的满意程度等可测量指标来具体反映。财政部门要进行定期或专项考核,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预算模式从“行政权力主导”型向绩效主导型转变,以促使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真正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