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博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8-02-21 07:54:15
在2007年年中的某一天,许多中国人一觉醒来,发现居然吃不起猪肉了,在这个所谓的“金猪之年”,猪肉真的变得越来越金贵。
猪肉价格上涨是有预兆的,细心的老百姓会发现:从2006年年底开始,粮食涨价了;2007年春天,食用油涨价了;到了2007年5月,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终于也涨了。
财政接连出招:平抑物价稳定生活
进入2007年中旬,这场由猪肉开始的物价上涨冲击波,迅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花生油、牛奶、方便面到成品油、商品房,从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异口同声地传出一个字:“涨”!在此期间,中国的老百姓都渐渐熟悉了一个经济学专有名词:CPI,尽管大部分人说不出来它是啥意思,但大家都知道,只要CPI指数继续一路上扬,自己的钱袋子就会越来越紧。
物价上涨过快只不过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偏快”的一个缩影。乱批滥占土地、环境污染等无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此时此刻,如何利用宏观调控这只手使国民经济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积极化解和防范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民生问题,2007年财政部提出了建立母猪保险与饲养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增加对困难人群生活补助、构建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8月1日,中央财政安排11.5亿元对能繁母猪保险业务给予适当保费补贴;
8月31日,中央财政一次性安排资金2.77亿元缓解猪肉价格上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
9月17日,中央财政安排15亿专项资金,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予以奖励;
11月1日,中央财政及时下达成品油价格调整补贴资金;
12月29日,中央财政安排5000多万元,稳定中央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以上措施,为稳定物价,保障人民正常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权威人士评价说。
2007年12月19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财政宏观调控将更加强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财税政策将在稳定物价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好必需商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等相关财政工作,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要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打出“组合拳”:科技创新节能减排
回顾2007年,中央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安排专项资金235亿元,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在行政和经济手段并用、约束与激励机制并重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打出了前所未有力度的“组合拳”,2007年的节能减排工作有所突破。
2007年上半年,我国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142项“两高一资”产品加征或开征出口暂定关税。
一系列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组合”调控经济政策的出台,换来了去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幅度超过前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扭转了连续几年上升的趋势,首次出现“双下降”的积极成效。
2007年前三季度,部分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出现增幅回落。粗钢、水泥、电石、铁合金产量增幅同比分别回落0.8、5.7、8.4和5.3个百分点;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幅继续回落。铜、铝、铅出口量分别下降59%、57.1%和52.6%。
淘汰落后产能也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截至2007年10月,我国电力行业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1100万千瓦,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的任务。初步测算,这些小火电机组关停后,一年可节约原煤145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00万吨。
“在抑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中央财政还出台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主要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企业在节能降耗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中央财政也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花钱买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污染企业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央财政主要根据企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关停企业给地方财力影响等因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次性补助和奖励。
据了解,2008财政政策“组合拳”将打得更有力度——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中央财政还将继续加大节能减排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和强制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加快建立促进节能减排新机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加大“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治理投入;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抵扣。完善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在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稳健财政政策:人文关怀全面发展
200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内,稳健的财政政策仍为财政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2005年以来,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财政政策从单纯注重经济指标向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
在民生方面,2007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0.2%,预计达到2419亿元,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方面出现了可喜变化。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开,惠及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顺利实施,全国约400万名高校学生和约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资助。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68亿元,增长76.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全国86%的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3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预计全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631亿元,增长276.8%。
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初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并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2007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规模增加、范围扩大,有效地落实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预计全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达到4318亿元,增长22.8%。
2007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帮助解决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支持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财政配套措施及时出台,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已经下达,相关税费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
此外,2007年,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继续完善。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研究提出了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方案。调整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适用税率。启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顺利开展创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初步建立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财政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市场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将更多地投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融入更多人文关怀的因素,也可促使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