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市财政始终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搭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研发机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积极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了30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借助创新平台为我市企业提供设计、研发、技术集成应用等科技创新支持和产业化服务,助力我市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协议投入40多亿元,实际投入超过22亿元。二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市财政按照25%的比例,对研发机构近5年投入在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经费,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补贴资助,目前全市拥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23家。三是落实“筑巢引凤”计划,设立孵化器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孵化器、孵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等,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59家,其中国家级11家,孵化面积达157.3万平方,在孵企业达1960家,为我市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二、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是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 2017年我市安排3.66亿元高企培育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企予以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当年通过复审或重新认定的高企予以一次性奖励1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有2028家,总数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发放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和科技创新券后补助,引导和支持我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获得年度研发投入补助资金、年度科技创新券最高额度均为50万元。
三、加强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一是积极引进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8万人;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二是鼓励开展专利申请,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3319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三是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用于对科技服务活动和科技服务机构的资助,以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我市企业创新创业交流载体建设。四是设立创新创业大赛专项资金,通过举办“赢在东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积极发掘和资助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